“巧聖先師”魯班

魯班是我國古代一位優秀的手工業工匠和傑出發明家。相傳他在機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築等方面有多項創造發明,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兩千多年以來,他一直被土木工匠們視為“祖師”,受到後人的崇敬。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等。因為他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古時通用,所以後世稱他為魯班。魯班生於魯定公三年(西元前507年),卒年不詳。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這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建立創造了物質基礎,鐵器的推廣和使用,給農業和手工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工具,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一時期風起雲湧的奴隸與平民的反抗鬥爭和起義,給奴隸主貴族以沉重打擊,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官府手工業獨霸天下的局面終於被打破,出現了私營手工業和獨立個體手工業;不少世代為奴的手工業奴隸因此獲得了解放,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和施展才華的機會。魯班有可能就是這個時期獲得自由的奴隸工匠。 魯班出生在魯國一個世代以工匠為生的家庭。家庭的影響和薰陶,使他從小就喜歡上機械製造、手工工藝、土木建築等古代工匠所從事的活動。小時候他跟隨家人參加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在勞動中,他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和家人請教,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並悉心觀察他們在各項勞動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長期的生產實踐和他本人不斷地努力,使魯班逐漸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多方面技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當時有名的能工巧匠。
西元前450年以後,魯班從魯國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作兵器。他曾創制了威力較大的攻城器械雲梯,並準備以此來進攻宋國,他為此與當時的著名學者墨子發生了辯論,倆人展開了一場攻城與守城的演習,魯班想盡各種辦法進行攻城,都被墨子—一化解。墨子主張製造實用的生產工具,以造福老百姓,反對為戰爭製造武器。魯班接受了墨子的這種思想,於是便把精力投入到木工工具、機械等各種實用技術上,埋頭從事各種發明創造,留下了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例如魯班發明鋸的故事,千百年來就一直流傳在民間。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幹。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杆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制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請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幹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後,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魯班在長期的木工實踐中,需要經常與木頭打交道,發現了許多可以進行改進的技術問題。如怎樣才能使木板既平整又光滑,在魯班之前,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影響了木工技術的進一步提高,魯班根據工作需要,經過反復多次試驗,發明了鉋子。有了這種工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木頭刨平,把不光滑的木料創光滑了,對提高水工技藝很有幫助。其他如鑽(打孔的器具)、鏟、鑿於、墨斗(木工畫線用的)和曲尺等,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其中曲尺,後人稱之為魯班尺,是木工用以求直角的,直至今人仍為木工所使用。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它使許多木工工匠從比較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並且成倍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也使木工工匠的技術水準有了很大提高,改變了以前許多工匠全憑手工和經驗進行操作的落後局面,使木工技術的很多方面可以憑藉比較簡單的工具提高工藝水準和品質。 魯班在木工工具的發明創造上,得到家人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他的母親和妻子對他的幫助更大。例如,魯班在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都是由他的母親拉住墨線的一端,他自已拉住另一端,以便彈墨放線。這樣每次放墨斗線都需要他母親幫忙,很不方便,魯班也覺得有必要想出一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後來經過他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反復試驗,魯班設計了一個小彎鉤,拴在木頭的一端,這樣放線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小彎鉤鉤住木頭的一端,以代替原來的手工操作,只需一個人就行了。從此以後,彈墨線就不用再讓母親幫忙。後來木工就把這個小彎鉤稱為“班母”,以紀念他的母親對他的幫助。又如,刨木料時頂住木料的卡口,人們稱之為“班妻”。據說這是因為魯班以前刨木料時候,都是由他妻子扶著木料,後來他發明了卡口,才不用他妻子幫忙了。
史書記載,魯班還發明了石磨。自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去掉穀物殼皮和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必須的一種煩瑣勞動。為此廣大勞動人民進行了長期探索,作出了不懈努力。相傳在6000年以前人們就開始用石頭將穀物壓碎或者碾碎,4000多年以前,人們發明了一種稱之為“杵臼”的碾米工具。這種工具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稱之為“杵”,它是一個用木頭或其他材料做的律槍;另一部分稱之為“臼”,它是在石頭上鑿出一個圓坑。操作時將米放在“臼”中,然後用“杵”宋春搗。這種裝置比起直接用石頭來碾碎穀物已有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比較費時,每次只能春少量穀物;比較費力,它全仗手工春搞,時間一長難免腰酸背痛。因此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簡單的機械裝置,以代替手工賽搗。魯班出身於勞動人民家庭,非常瞭解老百姓的需要和疾苦,因此他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為此,他經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去觀察、思考,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後來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發下,經過他的刻苦努力,魯班終於發明了一種更為簡單實用的磨粉工具。他用兩塊比較堅硬、厚實的圓石穀鑿上密佈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轉動,就能夠把谷麥磨成粉末,這就是我國兩千多年以來在廣大農村地區廣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巨大進步,它將“杵臼”的上下運動改造成旋轉運動,將“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並且可以使用畜力等作為動力,這就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從此,將穀物磨成粉就不再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勞動,而成為一項比較容易的日常簡單操作,對於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起到非常有益的促進作用。
魯班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發明家,發明創造了多種簡單機械裝置。如魯班曾對古代的鎖進行了重大改進。鎖在我國奴隸社會的周代就已經出現,其形狀象一條魚,構造比較簡單安全性比較差;經過魯班改進後,其形狀、結構均有較大變化,鎖的機關設在裏面,外表不露痕跡,只有借助配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和實用性,能夠代替人的看守。史書記載,魯班曾用竹子做成一隻木鳥、能夠借助風力飛上高空,王天不落地,在當時引起很大震動。還有一種傳說,說魯班曾製成機動的木車馬,這輛木車馬由“木人”駕駛,裝有各種機關,能夠在路上自動行走,一直到漢代還在流傳。後世不少能工巧匠,如三國時的機械發明家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侍封、清朝的黃履莊等,都受到這個傳說的影響,對木車馬進行過研究、探討。史書還記載,魯班曾製作了一種稱之為“機封”的裝置,可以用機械的方法進行下葬,具有很高的技巧,人們對此很佩服,但由於當時盛行厚葬,這種方法未能得到實施。 在兵器方面,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史書記載,魯班曾將鉤改制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曾用此兵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越船後退就可以鉤住它,越船前進又可以進行阻擋,既能攻、又能守,頗具威力。魯班還曾將梯改造成可以淩空而立的雲梯,用以越過城牆攻佔城地,非常有效。 在雕刻和建築方面,魯班也有很多發明和貢獻。
古書記載,魯班曾在石頭上刻制出“九州圖”,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記載了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學到魯班刻苦鑽研、勇往直前的精神。傳說有一次,魯班雕刻一隻鳳凰,當他還沒有雕成時,就有人看了譏笑道,你刻的鳳凰一點都不象,腦袋不象腦袋,身體不象身體。魯班聽了非常生氣,但並沒有灰心喪氣和停止工作,他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他人的諷刺。因此他更加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經過他的木懈努力,最後終於將鳳凰刻成。他刻出的鳳凰栩翎如生、非常逼真,贏得了眾人的讚譽,那些曾經譏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刻苦精神。史書還記載,他曾製作了安裝門環的底座,也深受人們的歡迎。 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據史書記載,傘就是由她發明的。她看到魯班和很多工匠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子,經常是風吹、雨淋、日曬,沒有什麼東西遮擋,很是辛苦。於是她決心幫助他們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她開動腦筋,反復試驗,終於做成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這樣不論走到那裏,也不論是颳風下雨,都不會受到風吹雨淋的襲擊了。
直至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關於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和傳說很多很多,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這些傳說和故事雖然不一定全部真實,卻表達了人們對魯班的敬仰和懷念,歌頌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魯班被人們現為技藝高超的古代工匠的化身,成為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徵。

標籤: ,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